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麻风是典型的热带病,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患者,与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可导致感染。空气传播以及接触皮肤病变分泌物是主要的传播途径,也可通过胎盘和哺乳传播。
在20世纪80年代,全世界麻风患者有1000万~1200万;由于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,近年来患者的数目已大为减少。目前全世界约有麻风患者115万,中非、中东和东南亚为此病的高发区。在我国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为高发区,我国目前约有50万患者。此病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,一个是在儿童期,另一个在30~60岁,男性发病多见,经济条件差的人群易于患病。由麻风致盲者约占其3.2%,视力严重下降者占其7.1%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
1.全身表现 麻风杆菌感染后经过3个月~10年(通常为2~5年)的潜伏期才发病。虽然不同类型的麻风有不同的临床表现,但基本的病变为皮肤损害和周围神经病变,也可侵犯黏膜、淋巴结和眼组织,少数患者出现睾丸、卵巢、肝、脾、骨组织等病变。
(1)结核样型麻风:皮肤病变通常少见,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色素性斑疹或斑块,常出现皮肤感觉障碍、周围神经粗大。皮肤涂片难以找到麻风杆菌,但麻风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。
(2)界限类偏结核型麻风:皮肤病变与结核型麻风相似,但数量较多,周围神经易于受累。皮肤涂片偶尔可查到麻风杆菌。
(3)中间界限类麻风:有多种皮肤病变,且数量较大,不易出现周围神经受累。皮肤涂片多能观察到麻风杆菌,但麻风菌素皮肤试验一般为阴性。
(4)界限类偏瘤型麻风:表现为多发性斑疹、丘疹、结节或斑块,边界往往不清楚,周围神经损害广泛,可引起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。皮肤涂片通常可看到麻风杆菌,麻风菌素皮肤试验阴性。
(5)瘤型麻风:表现为多种皮肤病变,中央隆起,边界模糊,可出现眉毛脱落、面部皮肤增厚、马鞍状鼻畸形,耳、眉处出现结节,神经干增粗,出现周围神经病,引起机体肌肉萎缩、挛缩。皮肤涂片检查显示麻风杆菌强阳性,麻风菌素皮肤试验阴性。
2.眼部病变
(1)葡萄膜炎:葡萄膜炎主要发生于瘤型麻风,发生率为0.5%~23.8%。主要引起虹膜睫状体炎,可表现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、慢性虹膜睫状体炎、粟粒状虹膜麻风结节和虹膜大的麻风结节。眼后段病变少见,偶尔可引起脉络膜炎、非特异性播散性周边脉络膜炎、视网膜色素上皮增殖等。
①急性虹膜睫状体炎:是一种常见的类型,为非肉芽肿性炎症,通常双侧受累。典型地表现为突然发病,出现眼红、眼痛、畏光、流泪、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,检查可见睫状充血、KP、明显前房闪辉和房水炎症细胞,严重者可出现房水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,可引起虹膜后粘连、继发性青光眼和前房积血等并发症。
②慢性虹膜睫状体炎:发生于各种类型的麻风,呈肉芽肿性或非肉芽肿性炎症。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,无睫状充血,检查发现有细小KP或羊脂状KP、轻度前房闪辉和少量房水炎症细胞,易引起虹膜萎缩、虹膜后粘连甚至瞳孔闭锁。虹膜交感神经受累可引起瞳孔变小,所致的并发性白内障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。
③粟粒状虹膜麻风结节:也称为“虹膜珍珠”,表现为小的闪光的白色病变,由单核细胞内聚集的麻风杆菌所形成。通常发生于虹膜睫状体炎之后1~2年内,此种“虹膜珍珠”主要分布于瞳孔缘,呈项链外观,它们可脱落至房水内。
④虹膜大的麻风结节:其发生率比“虹膜珍珠”要低,表现为黄白色分叶状多形性的结节,可伴有明显的前房炎症反应。
(2)巩膜炎和巩膜外层炎:局灶性的麻风结节可引起结节性巩膜炎和巩膜外层炎;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反应可通过Ⅲ型过敏反应引起弥漫性巩膜外层炎或弥漫性巩膜炎。它们常伴有角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,反复和长期的巩膜炎症可造成巩膜坏死、巩膜融解和巩膜葡萄肿。
(3)其他眼部病变:麻风尚可引起眉毛和睫毛脱失、兔眼、倒睫、
睑外翻、结膜下纤维化、角膜神经增粗(呈串珠状)、暴露性角膜炎、点状角膜炎、
间质性角膜炎、角膜血管翳伴微小的麻风结节等。
治疗
治疗:氨苯砜和利福平是治疗麻风的有效药物,但易于发生耐药性。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以下联合用药方案:①对于少菌型麻风患者,给予氨苯砜和利福平口服半年,氨苯砜的剂量为每天100mg,自服;利福平的剂量为每月600mg,监督服药;②对于多菌型麻风患者,用利福平、氨苯砜和氯法齐明3种药物联合治疗至少2年。剂量分别为:氨苯砜每天100mg,自服;利福平每月600mg,监督服药;氯苯齐明每天50mg,口服,300mg,每月监督服用1次。一些其他药物如氧氟沙星、米诺环素和甲红霉素等也可选用。
眼部病变如虹膜睫状体炎、巩膜炎等经过上述治疗方案治疗后常可消退。对于虹膜睫状体炎患者除给予前述治疗外,尚应给予糖皮质激素滴眼剂点眼。对一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,同时也应给予睫状肌麻痹剂和非甾体消炎药滴眼剂点眼。对于三叉神经麻痹和其他神经麻痹或眼睑畸形者,应注意保护角膜(如涂眼膏、
人工泪液点眼等),并给予相应的处理(如睑外翻矫正术)。